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临床表现】
体温在37.5℃~38℃之间。或午后、晚间体温上升,早晨和上午体温正常。伴手足心发热;倦怠无力,头晕眼花等症状。
【病因病机】
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或外伤出血均会导致低热。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饮停聚所致属实,基本病机为气、血、湿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其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或因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
【诊断】
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或细。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状。发热,尤其是较长时间的慢性发热涉及多个病种,必要时可作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进一步协助诊断。
血、尿、便三项常规检查,血沉测定,心电图以及X线胸部透视或摄片应作为慢性发热时必须进行的检查。怀疑结缔组织疾病时,作链球菌溶血素“O”效价测定、血中狼疮细胞检查以及有关血清免疫学检查。怀疑甲状腺疾病时,作基础代谢检查。有未能解释原因的严重贫血时,经作骨髓象检查。怀疑肝脏疾病时,作常规肝功能检查。以上各项检验为明确诊断病症的依据,以便找出低热的主要原因,对症治疗。
【辨证】
1.阴虚发热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2.血虚发热
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3.气虚发热
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虚。
4.气郁发热
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5.血瘀发热
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疗】
1.治则:滋阴益气,补血除热,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2.基本操作及处方
a.使用砭板尖尾在耳尖穴、独阴、中冲穴施以点刺法;
b.使用砭尺或砭砧在手三阴经小臂段及肘窝曲泽穴处施以拍法;
c.委中、委阳、风市、臂臑穴位拍法;
d.使用砭石珠串在颈项部施以守法;
e.中脘、下脘部位砭震振法。
3.加减
阴虚加三阴交、阴陵泉振法;气虚加膻中守法;血瘀加血海、公孙、膈俞点压。
4.方义
耳尖、独阴、中冲穴可除热降温;手三阴小臂段,也叫尺肤,该皮部降温退热效果好,清肺与心包之热效果显著。委中、委阳位于腘窝,拍能通一身阳气,气通血行而降温;风市为足少阳经穴,清胆热、降胆火;臂臑为手少阳经穴,清三焦、通水道,二穴配合,畅通四肢经脉,降温退热;颈项和脘部治疗可调任督二脉,以和阴阳,退身热。
【医案举例】
庄先生 30岁 外交部驻非洲某国大使馆官员 2004年3月2日
自述1992年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后自愈。自本年初曾发烧38.7℃,伴头晕、呕吐、泻下,后低烧不退,在37.3℃~37.8℃之间,仍头晕、恶心,时有腰痠,左侧腰部紧胀麻木,右手中指麻木,手心出汗,舌体胖淡红,苔黄腻,舌下静脉双支呈紫蓝色,脉弦紧,右尺弱。
经北京医院血液检查:淋巴细胞绝对值1.5g(正常值2.0~10)↓,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11(正常值0~0.1)↑,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 0.02(正常值0.1~0.2)↓,血红蛋白值为32(正常值27~31)↑,血小板值为17.25(正常值15.5~17.1)↑。疑为高原反应症。
辨证:气虚血瘀兼肝郁胆热。
立法:益气活血、清肝利胆。
砭术治疗:百会、四神聪、风池、膻中、下脘、神阙、命门、颈项一周守法,每日10小时。7日后热退,继续非洲工作,体温一直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