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痴呆,又称“痴证”、“呆病”。是指意识清楚的病人由于各种躯体疾病而引起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的全面障碍,包括记忆力、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已习惯的技能、正确的社交技能和控制反应能力的障碍,最终导致精神功能衰退的一组后天获得的综合征。常见于西医学的老年性痴呆、早老性痴呆和脑血管性痴呆、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等病。【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早期仅表现为记忆力和思维敏捷性及创造性的轻度减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难以持久从事某一工作,易疲劳。继而出现记忆障碍、认知障碍、人格改变、情感障碍、言语障碍和精神异常。
 【病因病机】
 本病的形成以内因为主,多由于年迈体虚、七情内伤、久病耗损等原因,导致气血不足,肾精亏耗,脑髓失养,或气滞、痰阻、血瘀于脑而成。
 【诊断】
 除以上临床表现以外,还需注意抽象思维能力下降,不能解释或区别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道德伦理缺乏,不知羞耻,性格特征改变。本病常需配合影像学、电生理学、实验室检查以及神经心理学检查。
 【辨证】
 1.髓海不足
 智能减退,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判断力明显减退,神情呆钝,词不达意,头晕耳鸣,懈惰思卧,步履艰难。苔薄白,脉沉细弱。
 2.脾肾两虚
 表情呆滞,沉默寡言,失认失算,口齿含糊,伴腰膝痠软,肌肉萎缩,食少纳呆,口涎外溢。舌体胖大,苔白,或舌红少苔,脉沉细弱,双尺尤弱或全无。
 3.痰浊蒙窍
 表情呆钝,智力减退,呆若木鸡或哭笑无常,喃喃自语,伴不思饮食,口多涎沫,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4.瘀血阻络
 表情迟钝、言语不利,善忘易惊恐,行为古怪,双目晦暗,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治疗】
 1.治则:益髓填精,健脾补肾,豁痰化浊,活血化瘀,开窍醒脑。
 2.基本操作及处方
 a.百会、四神聪守法,鸠尾守法;
 b.太溪、大钟、悬钟、足三里点刺;
 c.心俞至肾俞段刮法;
 d.华佗夹脊划法。
 3.加减
 气虚加气海、膈俞点压;痰浊加丰隆、中脘点压;瘀血阻络加委中腘窝处拍法。
 4.方义
 百会、四神聪均位于巅顶,通过督脉内入络脑,为局部取穴,因“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补肾即为生髓,太溪、大钟可补肾养髓;悬钟为髓之会,补之可补养脑髓,髓海得充,可健脑益智。足三里补益后天,化生气血以助生髓之源。鸠尾为任脉之穴配心俞至肾俞、太阳穴可以调阴阳以求平衡;华佗夹脊近脊髓、填髓益脑。
 
 |